携子酒驾,被控危害儿童安全罪! 打骂子女丧失抚养权!单亲母亲未保护子女被刑事指控!《美国生活前车之鉴》家庭刑案篇- 美国法律微课堂 第16期

圣地亚哥华人资讯网   2020-04-29 23:12:43
收藏


无论在美国生活、工作还是短期学习,都可能与美国的法律打交道。但由于东西方观念及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许多来到美国的移民对美国法律只有模糊的认识,我们整理出一些代表性的案例让新移民作为前车之鉴,同时,也提供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的美国生活能更幸福美满。

(本节目内容来自邓洪律师著作『邓洪说法』法律系列[02]《美国生活前车之鉴》)


携子酒后驾车,被控危害儿童安全罪

案例
张女士曾经是一家大型餐饮公司的经理,与丈夫和儿子生活在花城广州。几年前,由于丈夫的婚外情,夫妻两人七年的感情还是走到了尽头。一场离婚官司让张女士精疲力尽,虽然最终得到了大部分夫妻共同财产和儿子的监护权,但张女士还是毅然决然地带着五岁的儿子飞往美国,离开了这片伤心地。

来到美国后不久,张女士便凭借着自己多年从事餐饮业惯例的经验在中国城的一家餐厅找到了一分不错的工作,还因此结识了很多新朋友。虽然每天都要早出晚归,十分辛苦,但新环境和新生活让张女士的精神振奋了许多,儿子也比以前更开朗活泼,张女士很欣慰。

一天夜晚,把儿子哄睡后,习惯在睡前饮些红酒的张女士照例小酌了几杯,倚在床边翻看着杂志准备入寝。这时张女士的手机忽然响了起来,原来是她的好朋友甄妮由于车子忽然在回家的路上抛了锚,独自一人被困在了一条公路旁,不得不打来电话向张女士求助。张女士顿时有些不知所措,她一方面担心深夜里一个单身女子独自在外很容易发生危险,另一方面又想到自己刚刚喝了几杯红酒,而加州法律是不允许酒后驾车的。犹豫了些许,热心的张女士还是决定铤而走险,去营救好友。由于独自一人抚养小孩,张女士担心儿子若半夜醒来无人照顾,便抱上熟睡的儿子一起驱车前往。

由于甄妮提供的地址有误,张女士到达甄妮提供给她的地点却怎样也找不到她。正巧甄妮的手机没了电,一时无法取得联系。张女士只得在附近的街区兜圈子,挨街搜寻甄妮的下落。在经过一个标有“STOP( 停止 )”标志的路口时,因为太过焦急,张女士没有将车子完全停稳便继续前行,被守候在一旁的交通警察逮了个正着。无奈,张女士只得将车子停靠在路边,等待警察的处置。

张女士摇下车窗正准备向警察出示自己的交通执照时,一股强烈的酒精味飘了出来,警察意识到张女士可能是酒后驾车,便使用呼吸式酒精检测仪对张女士进行现场检测。果不其然,测试结果显示张女士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了 0.08%,警察需要依法对张女士进行逮捕。张女士试图向警察解释自己酒后开车是为了解救好友,且好友现在还在道路旁等候。正在此时,车内的儿子被吵醒,并且开始大哭起来,警察这才发现原来张女士不仅醉酒驾车,车上还载有年幼的孩子。警察立刻以涉嫌醉酒驾车罪和危害儿童罪将张女士逮捕,并立刻调来另一辆警车,将张女士的小孩送到寄养家庭。

分析
美国政府非常注重对儿童的保护,通过各种法律规定以保护儿童有一个健康及安全的成长环境。父母或其它儿童的监护人若由于故意或严重疏忽而使儿童受到伤害或将儿童置于有可能产生危害的环境下,都必须承担刑事和民事上的责任。

美国各州对于危害儿童罪的规定略有差异,但对于父母或其它儿童的监护人的下列行为都会被视为危害儿童罪:将子女单独滞留在车内;车上载有儿童时酒后驾车;不足一定的法定年龄的儿童独自在家无人看管;雇用有性侵犯前科的人士看护儿童;父母在儿童面前吵架或打斗;在儿童面前制造毒品;将枪支武器放置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将儿童滞留在其它危险地带等。一旦行为人被判危害儿童罪,往往面临一年半至三年的牢刑。

除刑罚外,美国的民事法律制度为确保儿童的安全提供了一套详尽的寄养机制。若社工或执法人员认为儿童在父母的监护下正面临紧急危险,他们可以将儿童带离家庭,寄养在一个安全的住所。法官有权决定涉案儿童是否将继续处于寄养照顾中,还可以限定父母可以在何时看望他们的孩子。

教训
作为父母,养育子女的责任重大。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华人新移民不可以假设儿童有可以自理的能力而疏忽大意。父母虽有对子女的抚养权,但若由于严重疏忽而不能为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和安全的环境,政府有权终止父母抚养孩子的权利,将孩子从亲生父母身边带走并交由他人收养。


打骂子女,小心丧失抚养权


案例
在餐馆做工的高先生是第一代美国移民,和妻子生活在加州洛城并育有三个子女。高先生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子女身上,平时对子女的管教非常严格。

去年,高先生的大儿子 David 刚满 17 岁,正是叛逆的年龄,由于结识了一些社会上的朋友,便常常逃学去外面玩耍。一天, David 直到深夜才回到家,酩酊大醉浑身酒气,高先生一看就知道儿子又去和狐朋狗友出去鬼混了,怒气之下不由分说便抽出腰间的皮带朝着 David 的身上狠狠打去,一向很怕父亲的 David 不敢躲闪,只得抱着头不停地求饶,保证自己不再犯错。

第二天,David 乖乖地去了学校。正值盛夏时节,David 穿了短袖短裤,细心的老师发现 David 的大腿和胳膊上都有长条形的瘀伤,立刻有所警觉,便带 David 前往学校的医护室查看。经过一番全面的检查,校医院的护士发现 David 的四肢和后背都有多处伤痕,便向 David 询问情况,David 只得无奈地坦白是由于自己抽烟喝酒的不当行为惹怒了父亲而被打。尽管 David 强调自己知道父亲这样是为了自己好,自己并不想将父亲告上法庭,但护士还是报了警。

警察经过一番询问后,立刻通过社工的帮助,为 David 安排了寄养家庭,随后便前往高先生家中调查情况。面对警察的严厉询问,高先生承认了自己打骂 David 的事实,并解释说,由于自己小时候缺乏父母的管教,很早便辍了学,等到后来醒悟过来已为时已晚,错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只得在餐馆里打苦工,现在自己当了父亲,非常不想看到儿子 David 重蹈覆辙自毁前途,于是便通过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希望孩子有所醒悟。但警察根本不顾高先生的任何解释,以涉嫌虐待儿童罪为由逮捕了高先生,并设立保释金五万元。

结果,望子成龙的高先生因为管教方法不当而面临虐待儿童罪的刑事指控,除刑事官司外,儿童法庭的法官也因为教育方法已伤害到小孩的身心而要求高先生只有完成一定数目的情绪控制课程和父母辅导课程,才能让 David 回家与家人生活。

分析
美国的法律制度对于儿童保护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体系。大多数州都要求学校,医院诊所在得知或“有理由怀疑”儿童受到了虐待或在没有受到必要照顾和监管的情况下必须向执法部门举报。这些强制举报义务的人员通常包括医生、护士或其它医疗机构服务人员、老师、学校的法律顾问、学校的行政人员或其它教育工作者、从事儿童看护的个人或组织以及行政执法人员。有些州甚至规定冲洗相片的工作人员和物质滥用咨询师也负有强制举报的义务。为了保证强制举报的实施,在美国所有的州,凡上述人员发现虐待儿童的行为却不报告的,会受到罚金甚至短期牢刑的处罚。

同时,儿童福利局作为接受报告和做出反应的主要机构之一。在儿童处于危险中时,他们有权迅速采取行动以保护儿童。对于虐待子女的案件,社工可以将子女强制从父母那里接管过来,由儿童保护服务机构代为照看,且儿童福利局通常会介入到案件的各步相关程序中,直到案件结束儿童得到合适安置。若情况严重,儿童福利局可以代为受害儿童申请保护令,家事法院的法官为了保护儿童的安全,有权终止父母抚养孩子的权利。

教训
许多华人家庭仍有“不打不成材”或“打是亲,骂是爱”的传统观念,然而在美国,虽然父母仍有权管教孩子,但若父母滥用这项权利则不仅会面临刑事责任,还有可能丧失对子女的抚养和监护权。为人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善于用沟通和引导的方法教育孩子,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身体,还会加深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造成孩子的暴力性格,引发更多的问题。


单亲母亲未保护子女被刑事指控


案例
来自香港的杨女士由于长期受到老公虐待,所以她带者两个女儿移民来到美国。当时,一个女儿两岁,另一位四岁,后来她含辛茹苦地将小孩子养大。在工作的过程中,杨女士认识了一名会计师,之后再婚,再婚时,大女儿已经十四岁,小女儿十二岁。杨女士觉得这个会计师继父对她的小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她很感激新的老公对继女不嫌弃,而且帮忙分担照顾小孩子的责任。

有一次,大女儿向杨女士哭诉继父三更半夜进了她的房间并触摸她,杨女士起先警告她的新老公对小孩子不能这样做,可是她的老公矢口否认,并反过来警告杨女士再这样疑神疑鬼,他就要离婚,不再理她们母女三人。后来,杨女士就跟大女儿说不要乱讲,爸爸是怕她睡不着,哄她睡觉而已。过了一年多,二女儿也是向她妈妈哭说继父半夜跑到房间来触摸她,杨女士也是同样地跟她说不要乱讲话,这是爸爸对她的爱抚和喜欢。

后来,大女儿上了大学,交了一个男朋友,无意中透露了她被继父性侵的事情,她的男朋友就向警察报案。随后,警察将这名继父逮捕,并发现在过去六年当中,这个继父不断地性侵两位继女。警察除了控告继父性侵罪,也逮捕了杨女士,控告她危害小孩子的安全,并将仍未满十八岁的小女儿送交寄养家庭。检察官指控杨女士的两个女儿曾多次地向她反映继父的性侵行为,可是杨女士置之不理,让小孩子忍受了六年的性侵行为,让自己的女儿受到严重的伤害,如果罪名成立,她将面临六年的牢刑。

分析
美国的文化认为小孩子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因此,很多法律都是设立来保护小青少年有一个健康及安全的成长环境。法律规定,父母有责任照顾好未成年人小孩,如果故意或严重疏忽而伤害到小孩,家长必须要承担刑事责任。

危害小孩子安全在法律上分为两大类:
一是被告主动伤害小孩子,这类行为包括虐待小孩子,不当地体罚等,还有大热天将小孩子单独放在车内,家长醉酒驾车而车内有小孩子等,或警察搜查被告家时发现家中藏有毒品和枪械,而家中的小孩子可以轻易拿到,这些家长的行为会导致而导致或可能导致小孩子受伤刑事问题。

另外一种是疏忽责任,即父母没有尽到保证小孩子有安全成长环境的责任。例如,单亲妈妈为了赶去约会,将十岁的小孩子独自放在家里;或家中没有大人照顾,小孩子自己没吃没喝等,这项就是父母疏忽责任的案例。

就像本案例,检察官会认为,杨女士知道或应该有理由知道两名女儿受性侵,可是不想家丑不可外扬,或受老公要离婚的警告而不管不理,就没有尽到照顾好小孩子的责任,做为妈妈,她理应向警察报案,将性侵自己子女的继父尽早绳之以法。

通常危害小孩安全案件的辩护理由是,第一,合理的体罚,如果小孩子做错事情,按照法规,家长是可以采取合理的体罚措施来惩罚小孩子;第二,小孩子处于青春叛逆期,想方设法脱离家庭,就会编造出一些理由来逃脱父母的管教;第三,家长尽了最大的努力来照顾小孩子的成长。

教训
在美国,不管是亲生还是领养的小孩子,确保他们有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大部分华人家庭都会觉得家丑不可外扬,一旦发生像小孩子被虐待的事情,大家都不愿意讲出去。但在美国,医生、护士或学校的老师及学校的护士都有责任举报小孩子的受虐行为。通常在医院看病时,如果他们发现小孩子有受伤,就会了解是否这是父母所打。如果他们知道小孩子有被受虐却不举报,他们的执照将会被吊销。许多老美都喜欢多管闲事,发现小孩子被父母打,或放在家中无人照顾,他们也会主动打电话报警。因而,避免这类问题是家长多与小孩沟通,一旦发现有问题,应采取主动的行动来保证小孩子有安全的成长环境。

往期节目汇总: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81pOstN1JRCD3uP9DN6IwBAvpLWgqsVL




原创稿件,未获许可不得转载,切勿侵权。
标签 邓洪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0条评论

登录